党建工作

党建新闻

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

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河南安阳两地考察,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他的首次国内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高扬精神之旗,强调要“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延安革命旧址,走进红旗渠,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进一步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一、学习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红旗渠精神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被纳入。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1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

二、革命精神小故事

红旗渠铁娘子团队故事

1960年2月10日,启动了红旗渠修建工程。工程开始启动,数万林县人民群情激昂、奔赴太行山脉,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自己生产炸药、自己烧石灰、自己设计桥梁渡槽。而在修渠大军中,有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姑娘队格外惹眼。在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一个年轻的姑娘左右手各握一根钢钎,同时供四个人打钎。这是当时铁姑娘队的一个缩影,她们聪明、坚强、能干、不甘人后,为红旗渠修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年工地上条件虽然很艰苦,但她们一想到能把水引到村里来,就很有干劲。在工地上,铁姑娘郭秋英想:不能只让男同志干重活,咱们女同志也不差,比如抡锤、打钎等,不会可以学啊。决心一下,她就带领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向男同志请教,刚开始由于力道掌握不好,经常会把手砸流血,经过不断学习,后来她们连“点炮”这样的技术活都能做了。冬天寒风刺骨,这些女同志手上都裂着大口子,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她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工友们的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姑娘”。

郭秋英说:“当时因为年龄小,我没能赶上总干渠和干渠的建设,只参加了红旗渠最后的配套工程建设,当总干渠和3条干渠通水以后,我们林县人民受了益,但是还有一部分村庄没有吃上红旗渠的水。1968年10月,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全面铺开,我们水磨山村引的是1干渠12支渠的水,但从支渠到我们村需要修1000多米的隧洞和1000米的明渠才行,我光荣地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建设,那年我18岁。”

“不把水引到林县来,我就不回来,我非要跟水一块回来。”队长李改云这样说。1960年2月18日上午,在红旗渠渠首的工地上,李改云正在劳动,不经意一抬头,突然发现前面崖壁上有碎石头滚落,这时,山崖下几十个民工正在紧张施工。惊慌中,李改云急忙大声喊:“山快要塌了,赶紧跑啊!”喊声中,大家顾不上一切,撒腿就跑。奔跑之中,她把一个吓晕了的姑娘猛的一推,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山石塌了下来,姑娘得救了,李改云却不见了踪影。等大家把她从碎石里刨出来时,她已经昏迷了。大家急忙把她送到工地临时医院抢救。李改云的右腿被砸断了,膝盖以下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省委得知消息,立即派来直升飞机,专程接她到郑州治疗。通过医治,性命保住了,右腿却落下终身残疾。一到阴天下雨,她的右腿钻心的疼痛,但她丝毫不后悔:“宁愿流血,也不流泪,我就是牺牲了我自己,不就是一个人吗?我说渠水要来了以后,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辈辈的都有了水。”这样的铮铮誓言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更是显示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坚强与伟大。

红旗渠工地上的姑娘们以她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铁姑娘”的称号!“铁姑娘”这三个字既是荣誉,但更是勇气和担当!她们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躯,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最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不低下头来。

三、典型人物

勇于担当——吴祖太

 

在林州,吴祖太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提起这个名字,人们都充满了无限敬意。因为吴祖太是河南原阳县人,在修筑红旗渠时立下汗马功劳,但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吴祖太1933年出生于原阳县白庙村。幼时家乡闹灾荒,7岁就被迫随父母到郑州要饭,靠卖水维持生活。解放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于1958年调到林县(1994年林县撤县设市,改为林州市)水利局工作。

1960年3月,他在山西平顺县王家庄段施工。修建红旗渠时,渠线需要从王家庄村上方打隧洞通过。原来在设计时,这个隧洞是单孔“口子洞”。但是,为了保证通水后渠道和王家庄村的安全,当时在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工程技术指导股担任副股长的吴祖太颇是费了心血,最后将原来设计的单孔“口子洞”改成了双孔“鼻子洞”,这样,就缩小了隧洞跨度和断面,能够确保隧洞更加坚固。同时,他在王家庄村村西距村150米处的渠道上设计了泄水闸,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将渠水排入漳河。1960年3月28日下午收工时,曾在隧洞内施工的民工们出来后说隧洞内的土壁出现了裂缝。吴祖太听了,很是放心不下,顾不上吃饭,就同林县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同到隧洞内检查,不幸被塌方夺去了生命。

 

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倍感痛心。在工地,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悼大会后,林县县委决定派人派车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继承老一辈修渠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